節日來臨,親朋好友互贈禮品,表達感情,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時下“送禮”似乎超出了“人之常情”。圍繞著節日送禮,記者進行了采訪,并聯合人民網強國論壇開展網絡調查。調查顯示,85%以上的參與調查者在今年“兩節”期間會選擇送禮,其中有很多人覺得“別人都送,不送不好”、“不想送,卻不得不送”。在采訪中,大多數人表示,節日“送禮”不堪重負,并認為中央狠剎節日公款送禮的系列舉措會帶來良好的社會影響。
人民網網友“河北張立”說,“過節圖的是樂呵,過的是好心情,而不是花多少大錢去‘買’快樂,‘買’關系。”。
也有網友說,“不送禮,在單位就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就會靠邊站。”
禮品:六成送禮者開支低于千元
72.88%的送禮者將月餅等食品作為禮品,39.39%的送禮者選擇煙、酒、茶葉等,22.64%的送禮者會送代金券、購物卡,少數送禮者會送手機、相機等數碼產品或首飾、手表等貴重物品,21.71%的送禮者會直接送現金。
60.54%的送禮者估計,今年“兩節”期間,自己的送禮開支在1000元以內;送禮開支在1000元至3000元的,占18.94%;送禮開支在10000元以上的不足一成。
至于送禮的方式,93.66%的送禮者表示,會將禮品送到對方家里;21.89%的送禮者會將禮品送到對方的工作場所;6.90%的送禮者會選擇快遞的方式,較為“方便”地送禮;3.28%的送禮者還會通過為對方手機賬戶充值轉賬等電子支付手段送禮。
送禮原因:表達感情或有事相求
至于送禮的原因,23.35%的送禮者表示是出于從眾心理,大家都送,所以自己也送;75.61%的送禮者認為,禮尚往來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24.80%的送禮者坦承:眼下或以后有事相求,所以送禮;20.33%的送禮者是希望獲得領導重視。
“送禮幾乎沒有白送的。”一位網友表示,自己7萬元的合同,要給合作客戶方送將近1萬元的禮物。
一位基層干部——
中秋送禮的和飯局變少了
受訪人:楊先生(西部某省基層干部)
在西部某省工作的基層干部楊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今年中秋節,由于中央和省里抓得緊,送禮和吃請的現象的確少了許多。
他說,對于這樣的變化,許多地方干部都很歡迎。其實,大部分地方干部并不喜歡大吃大喝,每天泡在酒桌上,浪費大量時間,對健康也有影響。送禮和收禮,同樣也是耗費精力的事情。以往節日一到,各種所謂的“禮尚往來”,“讓人頭疼”。
同時,他也透露,在一些地方,送禮和吃請的方式變得更加隱蔽了。宴請多轉到私密性較強的地點,讓參與者覺得“很安全”。到了吃飯的地方,馬上讓駕駛員把車開走,免得引人注意。宴請時若有名酒,則會直接把酒倒入分酒器或者普通酒瓶。大家心中有數,都不說破。至于送禮,“直接到辦公室坐坐,送點購物卡等不起眼的禮物,或者悄悄給領導的司機,盡量低調。”
楊先生說,以前過節時,下級來送禮或者給上級送禮,雙方相視一笑,“感覺都不是個事”。八項規定實施后,情況有了很大好轉。但是,有些禮送不送,也讓人為難。比如,上級部門的領導檢查5個地方,如果前面4個地方都接待得很好,自己卻堅持原則,會不會讓人家有被怠慢的感覺?“地方上的財政預算、干部人事等都歸人家管,我們怎么敢得罪?”
一位醫生——
面對病人的紅包,感到很無奈
受訪人:于先生(北京某知名醫院醫生)
提到節假日給醫生送禮的現象,于醫生連連搖頭:“病人給醫生送禮,送紅包這種現象肯定是有的。大部分情況下是在治療過程中送,節假日不明顯。”
“醫生為病人盡心盡力做手術是職業的基本要求,不應該為此而得到額外的報酬。”于醫生說,“作為醫生,并不想用物質來衡量自己工作的價值。有些病人一手送紅包一手拿著錄音筆;也有些病人不送紅包覺得對醫生不放心,醫生收了紅包又覺得醫生人品有問題……這種現象醫生很無奈,也很反感。”
于醫生表示,面對病人送禮,“我身邊大多數醫生還是會謝絕的。有的實在推不掉,就悄悄把紅包里的錢充到病人的住院費里。醫患關系這么復雜,不收紅包還有那么大的風險,收了紅包就更說不清了。”
“喬布斯在2010年iPAD產品的發布會上邀請了分別給他做過胰腺和肝臟移植手術的兩位外科醫生,這是他最驕傲的時刻之一,他要與救治他的醫生分享。實際上,病人在痊愈后還能想起醫生,是醫生的成功和幸福。禮物的貴重與否并不是重點,這種感恩之情、感激之心會讓醫生獲得成就感。”
“我的老師就告訴我,病人的一個擁抱、一次握手,是病人對醫生表示感激的最高禮節。”于醫生說。
一位小企業主——
送禮打點,就是為了維護關系
受訪人:李先生(山東某縣小企業主)
記者問,今年中秋節送禮花費的錢跟去年比是多了還是少了?在山東某縣做生意的李先生回答說,要是考慮物價上漲的因素,今年比去年送禮的花費倒是少了。
離中秋節還有10天,李先生就開始準備禮品了。“俺們這些小微企業本來就有生存壓力,一些政府部門過節時都得打點,就是為了維護住關系。”今年中秋,他送禮吃請共花了17200元。
他這次的送禮名單上,有國稅、工商部門分管副局長、管具體業務的辦事員總共8人。送副局長的是1000元的購物卡、一箱酒、一桶油,送管具體業務的辦事員一箱酒、一桶油。一趟下來,差不多6000元。
還有在中秋節前到李先生企業要求吃請的。安監局兩名公務人員中午11點半到企業,要求李先生請吃飯,這樣做的還有質檢局的兩名公務人員。李先生自己有廚師,這兩次都沒到外面吃。由于該縣規定公務員中午無例外禁酒,所以沒喝酒。兩頓飯約600元。
此外,還要維護客戶關系。李先生稱一些客戶為“衣食父母”,過節少不了送禮。這次,從客戶公司的高層領導到業務員,他都有所表示,共送出1000元購物卡5張、500元購物卡6張、300元購物卡7張、價值500元的煙5條。
兩位學生家長——
給老師送不送禮都糾結
秦揚子 吉 寧
受訪人:季女士(北京,幼兒園學生家長,兒子三歲)
郭先生(北京,中學生家長,兒子上初一)
北京的季女士,兒子今年3歲,剛上幼兒園。從教師節到中秋節,季女士一直在糾結:不知道該不該給兒子的幼兒園老師送禮。
“不送,怕別人都送,我們不送,老師會對孩子另眼相看;送的話,太貴重的送不起,送花或者賀卡,又怕顯得寒酸……”季女士說,兒子就讀的幼兒園早就發了通知,禁止家長送禮、老師收禮,但是家長們還是有各種擔心。
最終,季女士還是沒有給老師送禮:“畢竟才幼兒園嘛,沒那么重要,等上小學再說。”
媒體人郭先生的兒子今年上初一。每逢教師節、春節等節日,郭先生都會給兒子的老師送購物卡。
郭先生認為,給老師送禮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送禮是希望老師多關照自己的孩子。
“有的老師會收下購物卡這類禮品,有的老師則只收水果,也有的老師很堅定,什么也不要。”送了多年的禮,郭先生有自己的心得:“我不認為送不送禮對孩子的學業會有影響。學習主要還是靠自己。對于家長來說,這主要是一種心理安慰:看到別的家長都送了禮,自己不送也不合適,只能夠隨大流。”
至于今年中秋、國慶期間送給老師多少禮,郭先生稱不方便透露。
【專家分析】
狠剎公款送禮,有助社會風氣好轉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送禮”的無奈?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潘允康認為,一方面是由于社會資源緊缺,掌握社會資源的人有了制約他人的權力,想獲得資源的人則相對弱勢;另一方面,規則缺失也讓弱勢的人希望靠人情關系換取資源。此外,從眾心理也會裹挾人們跟風去送禮,雖然抱怨,卻不敢也不愿成為被“孤立”的“抗爭者”。
采訪中,有專家指出,近段時間以來,中央三令五申嚴禁公款送禮,風清氣正的過節氛圍正在形成。抓住年節等特殊時間節點狠剎公款送禮歪風,有助于帶動黨風政風以及社會風氣的好轉。
而從長遠來看,社會風氣的根本扭轉,還有賴于制度的保障。一位專家說,“只有權力被關進制度的籠子,公款送禮、吃喝才能真正減少,傳統佳節才會回歸傳統”。
“讓一切都在法治的框架下正常運行,才是治本之策。”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于華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也認為,遏制“送禮”歪風的關鍵在于加快相關法規和制度建設。
有被調查者告訴記者,以往過節,要到處送禮,累人累心。“節日是家庭團聚的日子,本就應當樸素溫馨。”他說